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之一。据《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》中,将药物外渗定义为:静脉输液过程中,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。
患者一旦出现药物外渗,轻者皮肤出现局部红肿、疼痛等情况,严重者皮肤组织会发生溃疡/坏死,甚至损伤神经、关节,继而出现功能性障碍或截肢等不良结局。
因此,临床护士一定要重视评估,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。
1. 冷敷及热敷
作用原理:冷敷可使损伤部位血管收缩,减少血流量,缓解局部肿胀,抑制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,减轻患者疼痛。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加快,从而加速局部代谢,促进吸收。
操作方法:冷敷是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,但须在6h内进行,24h后热敷。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活性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、热敷,患肢抬高,以利局部肿胀的吸收。
2.硫酸镁湿敷
作用原理:硫酸镁相对与组织液来说是高渗溶液,通过镁离子的透入,改善组织间隙与细胞内的渗透压,从而使局部组织渗出液吸收,起到消炎、消肿作用。
操作方法:护理一般用纱布浸泡硫酸镁溶液,待水温加热至 40 ℃ 时,将纱布取出覆盖在外渗肿胀部位,湿敷 30 min 后用温水擦干局部皮肤,一日 2 次。
但静脉输液时,药物一旦发生外渗、感染,常会给工作造成被动,因此预防应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。在临床护理指南中明确指出静脉输液外渗及静脉炎的防治工作,应以预防为主!
硫酸镁组:在接受输液治疗同时,在输液处给予33%硫酸镁纱布外敷
对照组: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。
结论:预防性使用33%的硫酸镁湿敷能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性水肿,具有相当实际的临床意义,值得推广!
分组 | 例数 | 外渗性水肿(%) | 未发生外渗性水肿(%) | X2 | P |
硫酸镁组 | 48 | 13(27.1) | 35(72.9) | 29.7 | <0.01 |
对照组 | 68 | 53(77.9) | 15(22.1) |
两组患者出现外渗性水肿情况比较数据摘自:王贺军,崔培林.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[J].西北国防医学杂志,2005(05):392.
选择合适敷贴有效预防和治疗输液后症状 - 一次性湿敷贴

3. 土豆片外敷
作用原理:土豆片常见的食品,但其具有滋养柔肤成分,可促进血液循环及皮肤新陈代谢,散瘀解毒软化血管,抗细菌粘附作用,因此可以促进受损组织修复。
操作方法:临床一般将土豆洗净去皮,切成薄片,覆盖于红肿硬结处,用纱布包裹 1 h 后,洗净局部皮肤,一日 2 次。但要选择新鲜土豆,外渗当时可能不能及时购买到,并且肿胀部位在关节部位不易固定。
4. 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
作用原理:地塞米松具有抗炎、抗内毒素作用,利多卡因通过阻滞神经冲动激发产生局部麻醉作用。二者联合应用,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。
操作方法:在外渗肿胀部位皮肤边缘扇形封闭,边退边注射药物。
5. 使用喜疗妥药膏
作用机制:喜疗妥药膏主要成分是多磺酸粘多糖,具有抗炎、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、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的功能,可缓解疼痛及压迫感。但禁用于破损的皮肤。
操作方法:将药膏挤在肿胀部位,由内向外环形轻按摩以利吸收,一日 3 次。
6. 使用某些液体敷料可改善
作用原理:例如赛肤润液体敷料主要成分是脂肪酸脂,可以诱导血管舒张,扩张微动脉和微静脉,改善局部微循环,缓解由于压力、浸渍对皮肤造成的危险。并且可在皮肤表面形成脂质保护膜,覆盖保护皮肤,促进皮肤修复。
操作方法:在肿胀部位喷 1~2 滴,用指腹轻柔环形按摩促进吸收,一日 3~4 次。但注意皮肤破损及赛肤润过敏者禁用。
参考文献1. 王玲,郑培培等.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新型敷料的应用.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,2017,3(5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