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静脉输液时一种重要的药物摄入方式,不仅使用方便,而且发挥作用快,使人体血药浓度可以迅速达到有效水平,起效快,用时短。
但据统计21%的静脉输液病人都会发生不同的静脉输液并发症。其中病人发生静脉炎和皮下渗液肿胀,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尤为常见。
外周静脉输液致药物外渗是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护理问题之一。
静脉输液过程中如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,轻者局部组织红肿、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、局部肿痛;重者输液肢体严重肿胀、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张力性大疱,水疱破溃形成溃疡,严重者需清创植皮,甚至丧失肢体功能。因此,一旦发现药液外渗,必须立即停药,并给予正确处理。
下面分享一个临床案例

(图片来源:丁香园论坛)
小知识:甘露醇属于高渗性药物,使用甘露醇时常常要求快速滴入,因此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,严重者引起静脉炎,大量渗透至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。
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
轻度: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,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,局部肿痛。
重度: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,严重者出现紫黑色,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,形成溃疡,甚至累及深层组织。
图例分析:由图中可以看出,患者的药物外渗部位是在手背的外周静脉,输注甘露醇造成了严重的外周静脉药物外渗。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组织,使组织难以吸收而受损。同时组织液压力升高造成渗透压梯度反差,使血管内液体渗入组织中,进而又加重了组织损伤,最终出现局部肿胀和皮肤损伤、坏死。甚至可能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,这种并发症恢复难度大,后果较为严重,需要立即做出临床应对。
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
1)发现药物外渗,立即停药!
2)药物对组织刺激性小、容易吸收的,可热敷,50%硫酸镁湿热敷,促进扩散吸收。
患者在输液期间使用一次性湿敷贴,短时间内瞬间吸收,有效预防和治疗肌肉注射、输液后引起的皮下渗液肿胀、疼痛及静脉炎,使肿胀部位的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,以达到消肿,止痛的目的,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,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。
3)冷敷是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,但须在6h内进行,24h后热敷。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活性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、热敷,患肢抬高,以利局部肿胀的吸收。
4)局部封闭:0.9%Ns5ml+地塞米松+利多卡因,在红肿皮肤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。边退边注射药物,先把外渗区周边封闭起来,Qd,持续3-5天。
5)针对性处理:血管收缩药,应用热敷,从而促进药物吸收,尽快消肿。高渗药,立即停药,冷敷,局部封闭。化疗药物,根据具体药物选用合适的拮抗剂。
6)水疱的处理: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,避免摩擦和热敷,让水疱自然吸收;大疱,应在严格消毒后,用针头在水疱边缘穿刺,将水疱的液体吸收,情况严重的,应由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会诊,跟踪处理。
7)发生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患肢,应抬高并禁止静脉注射,患肢无受压,经常按摩四肢,促进末梢循环。
静脉输液时,药物一旦发生外渗、感染,常会给工作造成被动,因此预防应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。在临床护理指南中明确指出静脉输液外渗及静脉炎的防治工作,应以预防为主!
临床护理指南
硫酸镁组:在接受输液治疗同时,在输液处给予33%硫酸镁纱布外敷
对照组: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。
结论:预防性使用33%的硫酸镁湿敷能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性水肿,具有相当实际的临床意义,值得推广!
分组 | 例数 | 外渗性水肿(%) | 未发生外渗性水肿(%) | X2 | P |
硫酸镁组 | 48 | 13(27.1) | 35(72.9) | 29.7 | <0.01 |
对照组 | 68 | 53(77.9) | 15(22.1) |
两组患者出现外渗性水肿情况比较数据摘自:王贺军,崔培林.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[J].西北国防医学杂志,2005(05):392.
选择合适敷贴有效预防和治疗输液后症状

一次性湿敷贴